2025 年下半年中国股市有望呈现 “结构性慢牛” 的特征,以下是从多个方面进行的分析:
宏观经济与企业盈利 • 消费成为经济增长主引擎,2025 年消费对 GDP 贡献率预计突破 60%,内需复苏将带动食品饮料、医疗、新能源汽车等板块增长。 • 企业盈利预期改善,高盛预计 MSCI 中国指数和沪深 300 指数的盈利增速分别为 7% 和 10%,在政策推动下经营杠杆提升,利润空间有望进一步释放。
政策支持 • 财政与货币政策方面,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实施积极财政政策(如专项债、基建投资)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(降准、结构性降息),为市场注入流动性。 • 资本市场改革方面,注册制深化、长期资金入市(险资、养老金)及外资准入放宽,有望提升 A 股估值中枢。
行业机会 • 科技突破与产业升级:中国在 AI、半导体、新能源等领域的突破成为关键驱动力。AI 领域中,人形机器人、边缘 AI、自动驾驶等场景加速落地;新能源车渗透率或超 40%,光伏、储能产业链全球化布局深化,龙头企业受益明显。 • 消费升级与内需复苏:高端消费(白酒、家电)、旅游免税、医疗服务等板块随居民收入改善回暖,政策刺激或进一步释放潜力。 • 政策驱动型机会:新基建与高端制造领域中的特高压、数据中心、工业母机等受政策扶持,业绩确定性高;国企改革方面,低估值央企(能源、军工)通过股权激励、资产重组或迎来估值修复。 外资机构观点 • 高盛认为 MSCI 中国指数中性目标涨幅 14%,乐观情景下或达 28%,沪深 300 目标点位 4200 点。 • 德银表示 A 股及港股牛市周期已启动,估值折价(较全球指数低 10%)有望转为溢价,中期或再创新高。
不过,股市也面临一些风险因素,如中美博弈长期化、美联储加息周期反复可能引发外资阶段性撤离,科技及出口依赖型行业会因此承压;全球通胀与地缘政治风险或加剧市场波动;房地产销售低迷与地方债务风险若未妥善化解,可能拖累银行、建材板块;通缩压力若持续,企业盈利预期或下调,抑制市场风险偏好;AI 等新兴技术若未能实现商业化突破,或面临知识产权纠纷,可能引发科技股回调。
猜你喜欢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