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晚霉股大跌,纳指跌幅接近5%,不少人又把下杀原因归于霉股了。

我前天就开始说,这星期只有两个交易日了,不会有大动作出来的,毕竟时点比较尴尬,不好施拳脚。

从成交量上看,更是如此。昨天市场分化,量能一般般,今天显著缩量,市场交易不活跃,说明大资金还在等,等着再过一个周末,看看有什么事情发生。

依我昨天的话来说,就是:没有增量资金进场的迹象,存量资金一有风吹草动,跑得比兔子都快。因此,短期市场走势依然不明朗,存在着继续向下探底的可能性。

但是,长期来看,市场短期的压力都在缓解,战事不升级、霉国加息进程缓慢的环境下,当前影响市场的核心变量是疫情数据。

当前高风险地区有15个,中风险地区有104个,跟昨天一样,但是上海的防控情况拐点早在4月底就出现了,虽然疫情蔓延到了北京郑州,但是有了前车之鉴,防疫措施的制定也很快,相信拐点会更快出现。

因此,我还是维持乐观的判断,策略依然是: 留好现金,分批定投,忽视波动,等待拐点。

如果下周一大盘的成交量上来了,方向是选择了向下,那就可以用上留好的现金;如果方向选择了向上,等到放量突破20日线趋势线的时候,也可以将留好的现金打上,做右侧交易,顺势而为。

做好两手准备,留好操作空间,涨跌都不慌。

长期我肯定是看涨的,看好国家经济能够抗住压力,在国际上获取更多的话语权。即使今年全球经济都承压,但我们算是矮子里面拔高个,从另一个角度看,如果不是当前局势不明朗,我们又怎么会有这么便宜的筹码呢?。

行情无聊,分享一些思考。

为什么市场中总会出现所谓的低估和高估的行业呢?

低估和高估,都是相对而言的。某个行业板块有人看多,自然认为它还是低估的,反之亦然。

常见的估值工具有PE,PB等等,这些是偏客观的估值工具,用的是比较刻板的公式来对指数进行估值。

对于市场中更高层次的投资者而言,他们对指数的估值可能还需要参考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,行业的周期性等等,而这些判断都是主观的,最终每个人通过自己的研究判断得来的估值可能不相同,这是很正常的。

市场中,掌握定价权的往往是资金量大的机构主力,当这些机构对某个行业板块的估值研究判断为投资价值大,价格低于价值时,他们会选择将大量的资金流入这个板块,从而把它推向客观上的高估。

许多机构主力对某个板块的估值研究判断相同时,他们全都将资金流入到这些板块中,同时推动这个板块的上涨,也就变成了我们常说的抱团。

资本都是趋利的,抱团现象一直都存在。那些相对不受青睐的行业板块由于某种不好的因素存在,较少的资金会选择流入,因此就造成了客观上的低估。

这里所说的客观上的低估高估,都是从纯交易的角度出发,比如PB过低,每股能买到的公司每股净资产就越多(简单且夸张的理解可以是,我们能用1元的现金,买到公司资产中的5元),即使目前行业由于政策等等因素遭受打击,使得愿意流入这个行业的资金少,等到将来在市场整体环境变化时,行业可能能上涨到符合行业总资产的相应价位(也就是客观估值回归),这个时候我们是能够获得估值回归的利润的。

而且,我们能从客观估值低估的板块中,买入一些具有持续稳定经营发展能力的板块,未来能获得的利润就有两种来源:

  1. 估值回归;
  2. 行业发展带来的利润。

这是能够穿越牛熊、穿越经济大周期的稳稳的幸福。

猜你喜欢:
  • 涨停的股票次日会跌吗?
  • 创业板注册制股票散户可以买吗?
  • 中利集团为何跌那么多
  • 猪茅是哪个股票
  • 中证1000指数有哪些股票